孝南区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政府信息公开

孝南区人力资源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21-06-24 字体:[ ]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回顾

1、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底预测数

完成比例

(完成情况)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7

3.75

完成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万人)

1

1.2

完成

其中安置“4050”人员(万人)

0.4

0.6

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完成

各类社会保险按时足额支付率

100%

100%

完成

各类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率

100%

100%

完成

2011至2015年累计就业培训人数(万人)

5

5

完成

其中:在岗培训

1.5

1.5

完成

其中:再就业培训

0.5

0.5

完成

其中:创业培训

0.25

0.25

完成

其中:农民工培训

2.5

2.5

完成

2011至2015年累计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万人)

1

0.91

91%

其中:鉴定发证(万人)

0.6

0.91

完成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8%

    100%

完成

劳动保障年检用人单位(户)

360

1550

完成

农民工工资清欠率

90%

100%

完成

五项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9.7

34.69

完成

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万人)

8

7.9

98.8%

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万人)

   1.302

2.42

完成

其中:失业保险(万人)

     1.7

1.61

94.7%

其中:医疗保险(万人)

       5

18.7

完成

其中:工伤保险(万人)

     2.5

2.7

完成

其中:女工生育保险(万人)

     1.2

1.36

完成

五项保险征收达(亿元)

11

21.64

完成

社保基金结余(亿元)

4

11.41

完成







    2、主要成就

2.1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业创业工作主动作为。①就业指标超额完成。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6万人。按照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十二五”期间累计开展培训1.8万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②强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已与寰城投资有限公司、锦龙物流园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挂牌共建南方国际商城创业园、锦龙物流园创业园,使大学生到园区创业,积极落实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场地和水电费补贴等优惠政策。③发挥政策红利鼓励就业。“十二五”期间,发放就业困难人员创业扶持补助35.6万元,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创业补贴43.8万元,“农家乐”项目补助资金207万元,推进了传化物流港等3个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累计支出政策性补贴资金4550万元,惠及46家企业、9648人。创业担保贷款大幅度增长,2011年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4万元,2014年底达到2054万元,截止2015年8月底放贷规模已达到3655万元,“十二五”期间累计放贷达到7999万元。④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困难群体竞争力。公益性岗位安置1058名困难人员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场次4277 人;开展园区工人技能提升培训157场次,6491人通过培训实现升职加薪。

    2.2坚持城乡统筹,全民社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机构职能整合优化。2012年10月22日,我区“金保工程”社保软件正式上线运行,为“五险一单”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硬性制约;同年10月,统一了“五险”入口,彻底改变了过去单险种征收、多头征收的老模式,为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五项保险参保总人数61.38万人次,征收保费21.64亿元。发放养老金23.35亿元,丧葬抚恤费5529万元,报销医疗费用36054万元,基金结余11.41亿元。是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实现“十连调”,达到1633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区城镇职工和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综合报销分别达到75%和70%以上,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签约定点59477人。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是不断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医保经办及时快捷,全区医院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平台广泛建立,就医购药实现“一卡通”。是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社保软件全面上线运行,社保基金实现联网监管,社保基金和就业资金管理规范。

2.3坚持人才强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全区“十二五”期间,专技人才增加2882人,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2000人,鉴定发放证书9100人。一是人才队伍总量壮大。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5.28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37.8%。二是人才素质大幅提升。2015年人才资源占总人口数比重达到6.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三是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机制取得新突破。2014年举办了“孝南英才”首届“十大技术能手”和“十大创业人才”评选表彰工作和“健居乐杯”木质板业、纸业岗位技能大赛。

3、亮点工作

    3.1便民服务项目初显成效。2012年以来,把便民服务当项目抓,提出了“参保缴费在社区、医保结算在医院、就业指导在中心、查询监督在网上、和谐关系在基层、退管服务在身边”6个优质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①代扣代缴将社保网络延伸至所有乡镇、场、街及社区,开通了48缴费网点,2014年8月,银行缴费系统开通,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常续保持社会保障卡可直接到委托代征社保费的四家银行75个经办网点直接缴费,方便全区城镇居民就近、快捷、舒适办理社保,受益人群达20余万人。②提标工作。依靠业务系统核定了享受待遇人数,针对不同类别人员,进行分阶段分批次的处理,共为全区8.79万人补发1150.95万元养老金。③医保结算。目前我区37家定点医院和135家定点药店已全面实现医保前台即时结算。同时开通了市内各县市定点医院和省城19家协议管理医院的异地联网结算。截至2015年6月底,区内医院即时结算率达职工93.94%、居民91.97%,省内异地结算率达职工96.46%、居民94.63%。④退管服务。在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精简退休、丧葬费等审批程序。开设了流动老年课堂,打造“文体超区”,推行文体活动进“超区”,使退休人员的生活娱乐服务经常化。   

3.2人社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信息化建设工作围绕全省信息化建设“一卡通行、一网到底、一库尽收”的总目标,强化社会保障卡的综合应用和人社业务系统开发应用,人社信息化建设整体迈上新台阶。一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完善用卡环境,推进省内跨地区用卡,重点是在异地就医、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上应用。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卡的金融功能,开发社会保险业务系统与合作银行系统的接口,为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通过银行网点开展社会保险费代扣代缴以及领取社会保障待遇等提供服务。二是网上申报核定、零距离服务。2013年9月,我区在全区率先开通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申报核定系统,凡单位办理职工参保、增减异动及参保情况查询等业务,均可通过网络实现即时办理,省去了企业往来奔波、排队等候等诸多环节,节约了成本。参保单位在获得授权后,足不出户就可完成社保业务申报核定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家企业在网上进行业务的办理。三是异地转移接续电子化办理。我区在全区率先试运行了电子化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系统,通过省转移平台实时办理,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区、区两级转移平台已实现实运转,在区、区之间办理转移时,转移人员基础数据直接从中间数据库提取,当时不转移金额,只转移关系。每月底统一结算转移金额的差额部分,进行资金转移。使区、区两级之间的转移手续更为便捷,节省时间,使参保人尽快办理续保。

4、存在的困难

    4.1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压力大。我区的就业困难群体大多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年龄偏高的“两低一高”以及就业观念陈旧等问题,逐渐被就业市场边缘化,很难满足产业结构升级中创造的就业岗位要求,就业难度较大。高校毕业生多数倾向于到大城市就业或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在薪酬上期望值过高,严重阻遏了自己的就业途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 

    4.2社会保险费征收压力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潜力不足,部分企业参保意识不强,再加上经济下行,企业参保压力增大,参保率和保险基金征缴率还需提高。老年化导致的各类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将进一步显现,基金安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3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我区是人力资源大区,我区的大量劳动力为我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十二五”时期是我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区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问题体现在我们本土的劳动力总体技能素质偏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实现长期稳定更好的就业,直接导致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4.4人才布局不尽合理。从布局看,专业技术人才大部分集中于教育、卫生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而服务业人才、高科技产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无论是人才的数量、结构,还是整体素质方面都与行业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私营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显短缺。从专业布局看,社会科学类人才多,自然科学类人才少;传统型人才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少。 

    4.5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表现在:一是数量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中高层次人才只占总量的8%;大专以上学历技能人才占总数的22.8%,高学历技能人才储备相对不足,且大部分是在职函授的。二是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比较少,高科技研究团队以及在技术创新方面国际领先、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人才更少。三是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名师带徒工作难以稳定开展,后备人才不够充足。

    4.6人才机制尚不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的机制有待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人才的责、权、利、绩未统一,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到位;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管理制度尚不规范;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人才政策常常难以到位。企业文化内涵的缺失和城市服务设施配套程度有限,人才难以被吸引和留住。

(二)“十三五”时期主要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主要机遇:一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十二五”期间,全区人社事业取得了长远发展,信息化建设、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打下良好基础。成功争取到社保卡综合应用等国家级试点城区,将把我区人社信息化水平和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到各县市区前列。二是政策红利不断汇集,改革发展面临诸多利好。国家层面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新、创业成为当今时代最热门的话题,为我区协助全市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增添了更多动力;社会保险国家、省级层面统筹,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险等改革,将进一步提高我区社会保险抗风险能力。三是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经济转型期,传统产业面临更多压力,但是同时区场上孕育着更多的机遇,创业环境、创业机遇进一步优化,创业氛围进一步浓郁,创业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各类积极要素汇集,持续带来改革红利。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作,各类政府层面的奖励扶持政策不断推出,为推进人社事业发展汇集更好政策红利。

    2、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经济持续下行,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的局面将更加突出,结构性矛盾导致招工难的状况依然难以破解。二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环境氛围依然不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中仍需进一步理顺。三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工资配套改革的实施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社会阶层日趋分化,涉及每个人利益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定和实施中,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各地争夺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具体。五是社会保障压力进一步增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适龄劳动人口红利逐步缩减,给社会保险的征缴和支出带来双重压力。六是改革不断深入,各类社会矛盾隐患易集中爆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给人社改革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和各种困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各类改革工作,广泛而深入触及各类人群的切实利益,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上访事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推进第三次创业、打造重要增长极”战略总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总思路,加快人社信息化建设力度,紧紧依托“互联网+”,不断完善人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基层服务平台和“不找人好办事”的服务互补新模式,奋力开创创业就业、社会保险和人事人才工作服务新格局,建设清廉人社、阳光人社,为建设人民幸福城区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根据党中央、省委、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十二五”时期人社事业发展经验,“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总要,加快建设人社权力清单制度,加强法治宣传和法治教育,为依法行政创业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是推动人社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善于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靠改革,动力在改革。提升人社发展内涵,要紧紧依靠创新,用创新引领发展,用创新打造事业新天地。

    3、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提升战略思维。改革进入深水区,人社领域的很多改革都不是单一的改革,牵一发而全身。必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照顾多数人的利益,也要处理好少数的诉求;既要处理好当前的复杂问题,也要兼顾长远的发展;既要处理好人社领域的矛盾,也要兼顾其他社会领域的稳定与发展。

4、坚持科学谋划,不断创造孝感特色。主动谋划工作,科学筹划发展,人社事业脚踏实地、亮点纷呈。“吃透上情、借鉴外情、把握内情”三情结合谋划科学发展路径,高效务实地推进各项人社工作。   

     三、主要目标和实施措施

(一)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1、主要目标

 

“十三五”创业就业工作主要目标

全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失业人员再
  就业人数

就业困难人员
  再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城乡劳动者就业
  创业培训人数

小额贷款发放
  (万元)

扶持创业人数
  (人)

带动就业人数
  (人)

失业保险发放金额(万元)

2015

6300

2200

1200

4.2

3260

3000

350

1750

160

2016

6300

2200

1200

4.2

3400

3200

380

1900

180

2017

6300

2200

1200

4.2

3550

3400

460

2300

190

2018

6300

2200

1200

4.2

3700

3600

540

2700

200

2019

6300